------中国画之思维------
何谓中国画?余以为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它的文字书写、笔墨表现形式。当代的水墨画,由于中国笔墨的元素不多,不应称之为中国画。余赞同一些批评家将当代的水墨画称为“水墨艺术”。
作为以毛笔宣纸和天然颜料水墨为主要创作工具的纯正中国画,自宋元流传至明清一千多年来,本是文人隠士、大夫阶层休闲的精神游戏,由于多是文人群体的参与,没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西方绘画的比较,中国画仅称为文人画或叫“丹青”。
早时文人画画讲求笔墨,笔既是骨、墨既是肉,“经营位置”既是构图布局也即产生了画面的意境,三者合一乃有了“形象气韵”,这也就是中国画的精神与面貌。中国画与中国文字一样应该有一条底线,越过了这一条底线谈中国画也就如将中国文字改变了仍在说这是中国文字。
然而五四运动美术革命,封建阶层的破灭,西方文化的冲击,经过20世纪的文化革命和现代文化改良,加上民众运动的积极参与,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群体逐渐消亡,中国画这一概念的界定也就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21世纪中国画坛的今天,“用笔、用墨”的创作工具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材料被引进,新题材被重视,新手法被运用。中国画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派五彩缤纷的繁荣新气象。然而,西方当代艺术的道入,市场经济的冲击,画坛出来的或是媚俗、刻板,或是守旧、残缺,更有不知何为的东西。不少有识之士在担忧,21世纪的今天,中国画正在消亡,中国画坛已经是“花落凋零”,没有大师的年代了。 其实,有必要如此担忧吗?
美术评论家将当今中国画坛划分为三种新思潮:一是寻求传统体系内笔墨发展的“传统派”,一是倡议以西画之长,补中国画之短的“改良派”,一是新生代零笔墨论的“革新派”。一些画家坚守传统,追求古人抽象化之高逸境界,在先贤积累下来的笔墨精华上寻求工夫。一些画家重视“师法造化”走写生回归自然之路,追求大自然的纯真情怀。中国画坛呈现着多元化探索的新格局——中国画并未消亡,它正在走向市场,走向国际,让世人更为瞩目。只是它不再有纯正的传统意义了。 余非科班者,才疏学浅,不敢站在艺术的高度,对当今中国画坛妄加评判,传统守旧的、现代怪异的,能悦人之耳目,给人美的享受,陶冶个人之情操者,皆余之良师益友也!
余学中国画,纯属先天之喜欢。画画之道,数十年因生活所逼,只能业余而已,早年多以花鸟写意入笔,后来喜好上山水,再后来喜好古典人物。少年家境贫寒,幸得粤东地方前辈指导,没能走进艺术殿堂专业的训道未知是悲是喜,因而学画无宗无派,无拘无束,凭着自我感觉兴来作为。余常常独往独来,逛书市,走画栏,看着各式各样的展览,手头多了点小钱总是忘不了换几张宣纸,一点笔墨,或者一两本画册儿。
余常常彻夜翻阅着仅有的几册历代名家画鉴,几册明清画家专集,观赏着流传下来的笔墨精华,先贤笔墨之精妙,构图布局极之完美,形象气韵之生动,惊叹不已之余时常退堂鼓响:“搁笔算啦,学画虽不难,但真要画好一幅画乃难,创作出传世精品就难上加难也!”然而喜欢还是喜欢,余无法心甘抛弃,依然“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仅凭着个人喜好,又操起单薄之宿墨,一遍又一遍地抄习着先贤之“残山剩水”,重温着先人那个做了千年的“笔墨梦”。 余不敢妄求功成名就,但求娱乐今生而已。